美國 HCI/UX Master 2023 申請心得分享

究極低 GPA 申請 12 個 program 的心得與建議

Sam Ho
19 min readJul 7, 2023
接下來要去唸的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School of Design, Credit: Allen+Shariff

前言

“Dream big, and dreams do come true.”

上面這句話是節錄自楊紫瓊今年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的致詞。透過這篇文章,我希望能將我的經驗分享給同樣對 HCI/UX 領域懷抱夢想的朋友。

我的各項條件並不突出,甚至大學成績是個非常扣分的背景,回去大學申請成績單的時候看到 GPA 心真的涼了一大截。但只要分清自己的優勢、劣勢,把握好自己可以掌握的部分,並盡可能地去推銷自己,還是有機會可以進入自己的夢想學校。

申請動機

我在大學接觸到 HCI 這個領域後就產生相當大的興趣,不僅可以延續我在心理系想要研究人的熱情,還可以透過設計解決各種世界上的問題,也因此在畢業前後參加了許多讀書會、社群、年會…等活動(感謝台灣致力推廣 UX 的各位前輩)。畢業後在幾間公司當 Product (UI/UX) Designer 三年多的過程中,更加確定自己的興趣是透過設計解決問題,也發現即使透過日常練習和工作訓練培養出了一些設計的 taste,還是缺少了系統性的設計基礎訓練。另外,美國的軟體環境以及 UX 成熟度相較於台灣還是有較大的差異,機會也相對豐富很多。基於以上原因,就將出國唸書列為工作 3 年後的目標。

目錄

1. 申請結果
2. 背景
3. 時程
4. 選校策略
5. GPA
6. 英文檢定
7. 讀書計畫(SoP)與申請文件
8. 推薦信(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9. 履歷與作品集(CV/Resume & Portfolio)
10. 送出申請後
11. 結語

申請結果

Decision

  • CMU MA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aster of Arts in Design

Admission

  • CMU MA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aster of Arts in Design
  • IUPUI HCI Indiana University–Purdue University Indianapolis, Master of Science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 SJSU HFE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Master of Human Factors Ergonomics

Rejection

  • CMU MHCI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aster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 UW MSTI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Master of Science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 UW MSIM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Master of Science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UC Berkeley MD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Master of Design
  • UMD HCIM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Master of Science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 IUB HCI/d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
  • Pratt IXD Pratt Institute, Information Experience Design
  • UT Austin MSIS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Master of Science in Information Studies
  • RIT HCI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ster of Science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背景

Education

  • BSc in Psychology,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GPA: 2.53/4.3 🥶

Work Experiences

  • Product Designer, 教育科技新創, 1.5 yr
  • UI/UX Designer, 運動軟體新創, 2 yrs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s

  • TOEFL: 102 (R: 29, L: 27, S: 24, W: 22)
  • GRE: 322 (Q: 167, V: 155, AW: 3)
  • Duolingo: 140 (Literacy: 145, Comprehension: 145, Conversation130, Production: 120)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 HCI 專題 & 比賽指導教授
  • 教育新創設計主管
  • 教育新創工程主管

Portfolio

Awards & Activities

  • Third Prize, UXPA User Experience Design Award
  • Volunteer, Service Plus Conference

申請時程

對於有心想要出國的朋友,真心建議越早開始越好,不是說太晚開始準備就沒機會,而是可能就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取捨。以我的經驗來說,我認為自己的時程就比較趕一點,導致失去很多好好研究學校、琢磨申請文件的機會,以下時程供各位參考:

  • 2022/1 補 GRE
  • 2022/4–5 考 GRE
  • 2022/6 準備 TOEFL
  • 2022/9–10 考 TOEFL、開始研究學校
  • 2022/10 認真研究學校、擬 SoP、推薦信、開始聯繫潤稿、推薦人
  • 2022/11 撰寫作品集內容、來回調整申請文件
  • 2022/12 針對不同學校客製化申請文件、開始架作品集網站 & pdf、拍 CMU 影片、送出 UT Austin 申請
  • 2023/1 考 Duolingo、迭代作品集、送出所有申請

假設決定不考 GRE,也建議可以至少在 3、4 月就開始準備,整體節奏會比較從容。

建議可以儘早完成的部分

  • 英文考試:在我 10 月考完第 2 次 TOEFL 後就發現沒剩多少時間處理剩下來的事情了,理想的情況最好 5、6 月前就可以完成,後面的時間會比較從容。
  • 研究學校:研究學校花的時間與精力比想像中多太多了,光是要在資訊架構五花八門的各校官網找資訊已經很困難了,更別說要去看散落在各大論壇及網站的申請與就讀心得。建議前面在準備英文的時候就可以先開始做這件事,看看未來想要讀的學校也可以緩解準備考試的痛苦過程。
  • 構思 SoP:一份完整的 SoP 絕對是經過無數次修改、迭代之後才形成的,建議可以先瞭解完 SoP 的寫法後就開始思考並記錄下靈感,也可以儘早開始動筆。

個人時間分配比例

  • 35% 準備英文檢定考試
  • 30% 撰寫與調整申請文件(SoP、推薦信、CV 及各校額外文件)
  • 25% 研究各校資料
  • 10% 作品集

如果可以重來的話,我會將英文檢定的比例降低、撰寫申請文件的比例提高,因為對學校來說,最重要的還是 SoP,再來才是 GPA、英文成績、推薦信、作品集…等其他材料。

小技巧 📌:如果是跟我一樣沒有找代辦的朋友,可以善用專案管理工具來幫忙自己管理任務,將待辦清單拆分成大的 story 與小的 task,並建立相關標籤及安排每日任務,也可以定期回顧、調整接下來的任務,自己做自己的 PM 💪

申請學校的待辦事項表格,由於事情真的太多太雜,有一個好的追蹤管理系統會很有幫助

選校策略

我的策略是先到各大論壇找出幾乎所有跟 UX 的關的 program 清單及就讀心得,再用以下的條件去做篩選:

  • 地點:氣候、治安、生活費
  • STEM:是否可以有延長兩年的 OPT 簽證可以使用
  • 學費:是否負擔得起
  • Program 長度:是否有機會可以在暑假實習
  • 課程安排:是否符合個人有興趣的領域,內容是否紮實

同時也可以紀錄以下資訊:

  • 申請材料需求及限制
  • 接受的英文檢定及門檻
  • Program 官網介紹及申請連結

最後我從 survey 到大致符合方向的 25 個 program 篩選到剩最後的 12 個,因為 GPA 太差的關係,有多留了幾間比較有機會上的學校,但學校太多也會讓申請文件變得繁瑣、要花更多申請費、推薦人寫推薦信時也變得比較困擾,建議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去做衡量與取捨。對我的申請清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這邊參考:

另外,申請學校時除了參考各大論壇的排名,也可以去查各個 program 公告的 acceptance rate,對申請的難度會有個大概的想法。這裡附上我當時參考的清單:

  1. Top UX School:台灣學姊 Kaiting 做的網站,在 UX/HCI 留學領域應該是無人不知,資料更新停留在 2021 左右
  2. CSRankings:裡面有一個類別是 HCI,可以針對期刊質量去瞭解學校排名
  3. 知乎 — 美帝HCI Master/這大概是目前最全的一份項目清單:相當完整的一份清單,且對各系的申請標準、學習心得也多少都有介紹

不過我認為以上清單排名僅供參考,也有很多學校是沒有列在清單上的,最終選擇要申請哪些學校、或是接受哪些 offer,還是要根據自身需求及喜好去判斷,不必一昧相信他人的意見。

GPA

要不要用 WES?

只要上網查低 GPA 申請學校,就會發現很多人推薦用第三方成績驗證機構 WES 來重新算一次成績,最後算出來的成績雖然有稍微高一點點,但值得嗎?不一定。

在實際看過各個 program 關於成績單的說明後,我才發現幾乎所有學校都只接受大學所提供的成績單,有一些甚至明確表示不接受第三方機構(例如 WES)提供的成績,最後我真的有使用 WES 成績的也只有 SJSU。建議各位可以先去學校官網查詢接不接受 WES,再來決定要不要使用該服務。

那低 GPA 可以怎麼做?

畢業了之後成績基本上就不會再改變了,因此可以專注在自己其他的優勢就好,不需要再解釋自己成績為什麼不好。以我自己而言,我認為 3 年以上的工作經驗與心理學背景讓我可以帶給課堂上的同學個人實務經驗與多元觀點,進而增加課堂學習的深度,重點是要讓學校相信你可以為這個 program 帶來價值。

英文檢定

由於我的檢定成績不是特別高,就不會花太多篇幅在分享如何準備考試,僅提供各位一些選擇考試的策略。在 2023 Fall 我所申請的學校中,大致情況是:

  • GRE:都沒有規定門檻,其中 25% 明確表示不接受上傳、75% 是 optional
  • TOEFL:CMU、UW 口說至少要 25 或 26、其他學校普遍總分要求 100 以上
  • Duolingo:CMU、UW 及 IUB 都可以用 Duolingo 代替 TOEFL

⚠️ 由於每年英文檢定的門檻及要求可能都會變動,在申請時請務必確認今年的採計標準,如果有任何不確定的也請寫信詢問各 program。

GRE

準備 GRE 是一件非常消耗時間與金錢的事情,且大部分學校都已經不需要再看 GRE 成績了,建議在時間有限且其他背景沒有太差的情況下,可以自己衡量要不要考。話雖如此,我認為 GRE 還是讓我增加了一個申請材料來稀釋 GPA 比重,準備過程中英文閱讀能力與單字量也有大幅度的提升。

另外,時有耳聞申請 HCI 領域 GRE 至少要 325 以上再給學校比較有競爭力,但由於世界各地 pool 不同,我還是以 322 的成績去發給所有接受的學校,也許或多或少能幫忙稀釋 GPA。

TOEFL

基本上 TOEFL 還是申請每間學校的必備考試,我的準備方式是到書店買了一些參考書,再上網參考了 SK2 的一些準備技巧。在此感謝 SK2 的網路文章,在我準備的時候幫了很多忙。

TOEFL 差不多考到 100 以上就可以滿足大部分的學校需求了。然而 UW 的幾個 program 口說都要求 26 分,CMU 也要求各科 25 分,導致身邊很多朋友都為了口說達標而考了非常多次 TOEFL,我自己也是考了 2 次仍然沒有考到 26,個人建議是總分有考到 100 就夠了,為什麼呢?請繼續看下去。

TOEFL 二戰考前安排的讀書計畫表,結果考完口說還是沒有 26 😭

Duolingo

在疫情出現後,Duolingo 推出了自己的 Duolingo English Test (DET) 並被許多大學開始採納,其中 CMU、UW 及 IUB 都可以接受以 Duolingo 代替 TOEFL 作為英文檢定門檻。最重要的是:

Duolingo 相對容易,價格不到 TOEFL 的四分之一,而且考完 2 天成績就出來了

我當時只花了大概 3 天準備,上網爬了一些攻略(知乎的米斯特潘Dcard 的心得文)後就去考試了,也考到了理想的成績,今年身邊也有朋友使用 Duolingo 申請上 UW,所以極力奉勸在糾結要不要因為 TOEFL speaking 成績不夠而再考第二次的朋友們,擁抱 Duolingo 吧,你的人生會變得開闊許多。

話雖如此,由於疫情後每年學校的英文門檻可能都會有所改變,還是建議可以先寄信給各個 program 去確認今年是否依然接受 Duolingo。

讀書計畫(SoP)與申請文件

讀書計畫(SoP)

讀書計畫絕對是整個申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越早開始構思與準備就可以產出越深思熟慮、精心編排的內容。

我的 SoP 準備順序為:熟讀各校要求 > 看 SoP 架構的書、參考 HCI 領域成功申請上學校的 SoP > 構思自己申請研究所的動機 > 寫了無數動機、經歷與學校要我的原因 > 串成一篇初稿 > 無限改稿與潤稿輪迴

在前期構思階段,我讀的是這幾本書:

  1. Graduate Admissions Essays
  2. 如何撰寫留學讀書計畫

兩本書我都蠻推薦的。第一本書讓我們誠實地面對自己,前面的章節先引導我們去思考申請的動機、一路以來與該領域相關的經驗、自己的優勢與未來的計畫,中間也提到了許多撰寫的技巧和注意事項,最後附上海量的範文讓我們參考。第二本書點出了文章寫作的中西差異,並為申請文件的各段落提供了許多不同的架構寫法供我們選擇。

如果像我一樣 GPA 極低的朋友,建議可以將大部分的篇幅用在如何凸顯自己的動機與強項,不需要再去解釋自己的弱項,多做解釋只會讓人更加 focus 在你的缺點,甚至會越描越黑。

客製化

當讀書計畫寫到最後幾段時,通常會針對各校去客製化,這時候就需要對這個 program 有大致的瞭解,例如核心價值、課程安排、願景、任務,甚至是期待的學生特質,建議可以先到各 program 官網查詢相關資訊,並輔以學生的就讀心得。在這邊附上我當時整理的各 program 資訊:

到各 program 官網整理的願景、任務及期待的學生特質

有些人建議可以針對特定教授的研究領域去客製化內容,但如果要這樣寫的話建議可以先去 linkedin 上面聯繫目前正在就讀或是剛畢業的學生,請他們幫忙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也許寫的東西跟該教授實際上正在研究的領域有落差,或是該教授其實在近幾年已經離開或準備離開,如此一來反而會浪費了寶貴的篇幅在描述沒有幫助的資訊。

要不要找潤稿?

我的英文寫作能力其實不是特別強,因此寫完初稿之前就先聯繫了兩位潤稿者,一位是過去也幫助過許多申請 HCI 領域學生的 Aboa,另一位是台大寫作中心的 Marc,我覺得經過調整後文字變得更加精鍊,架構也更加清楚,對於英文寫作比較沒有信心的朋友還是建議可以找自己喜歡的潤稿,比較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同潤稿者有不同的專長,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去找適合的潤稿者,以我的經驗來說:

  • Aboa 會針對文章整體架構去做調整,除了每段的目的、還有句子的架構與字詞的選擇都會提供很多建議,在潤稿時也會透過提問的方式,引導我們提供更多文章的關鍵資訊。整體來說我還蠻推薦的。唯獨在時程方面可能比較容易有 delay 的情況發生,可能需要事前預留比較多時間,以免來不及在上傳截止日前完成。
  • Marc 是母語為英文的寫作中心老師,會針對文法去做調整,比較不會針對句子結構去做調整,在我客製各校文件後,我希望可以有母語為英文的人可以幫我做最後檢查,因此找上了 Marc,在送申請時也可以比較安心一點。

尋求回饋

最後,身為設計師應該都知道回饋的重要性,無論是在前期草稿階段,或是後來的客製化階段,都應該尋找朋友、目前正在就讀的同學、或是校友幫你看讀書計畫有沒有不易理解、不連貫、表達不清楚的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 ChatGPT 在我申請到一半時(約 11 月初)橫空出世,我在當時也抱持著嘗試的心態藉助了 Generative AI 的力量去進行段落探索與改寫。我認為善用 AI 可以對申請文件有非常大的幫助,無論是要將語氣改正式、篇幅變長、變短,都可以參考 ChatGPT 所提供的建議來進行適度的修改。然而,還是需要注意 AI 只是一個工具,千萬不要一昧地相信 AI 所提供的內容,我知道編修申請文件的時候會很崩潰與迷茫,而 AI 很像是一塊隨手可得的浮木,為你所有提出的疑慮與問題都提出回答,但以目前的技術還是無法做到完全精準與正確。總歸而言,所有的資訊還是需要經過自己的判斷與審查再放進申請文件中,尤其是在撰寫讀書計畫這麼重要的文件時。

推薦信(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建議可以在 10 月左右開始準備聯絡人,向他們說明自己想申請的系所類型,如果他們同意的話,就可以開始擬推薦信草稿。我先是列出了過去合作過的主管與大學教授,並思考他們與我合作或是指導我的時候看到了哪些我的優點與特質,並寫出一份草稿的初稿供推薦人參考。

在後續的聯絡信件中也可以同時附上自己的學校清單、讀書計畫、CV,以及上面提到的 Program Mission,讓推薦人有更完整的脈絡可以參考。

我也另外做了各校推薦信上傳流程的簡報,透過寄送測試推薦人信件到自己信箱的方式,截圖上傳流程並提供給各推薦人參考,然而這一步只是讓推薦人稍微比較方便的步驟,如果時間比較趕的話不一定要做。

各校上傳推薦信流程簡報

履歷與作品集(CV/Resume & Portfolio)

由於我本來就有在轉職時定期更新履歷,因此沒有做太多的調整,只是新增了一些最近的經歷,另外,可以在動詞的選擇上參考下方網站,讓你的履歷看起來更積極主動:

作品集的部分,由於工作了一段期間再回去看之前用 Wix 做的網站實在慘不忍睹,因此我大概花了一到兩個月的時間慢慢將作品集用 Webflow 重做,並加上了一些新的專案。如果對作品集的設計沒有什麼靈感,可以到 BestfoliosCofolios 上面看看。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有些學校只接受 pdf 格式的作品集,且會限制篇幅,因此需要額外花時間重新編排、刪減內容、設計圖片,是一個蠻花時間的任務。

所以作品集真的會有人來看嗎?

我認為作品集對設計類的 program 還是蠻重要的,至少進去第一眼看到的首頁很重要。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從我個人作品集的 GA 報表中可以發現,幾乎所有學校的所在城市都有不只一個人進來看,但是數據上來說:

  • 整體網站平均停留時間為 35 秒
  • 有進到第一個 project 的 users 大約佔 51%,其中平均停留時間為 28 秒
  • 有看其他 projects 的 users 大約佔 6%
  • 有進到 about me 的 users 大約佔 9%

這就代表,其實大部分的人看重的是首頁的整體設計與互動,專案僅僅是快速掃過而已。所以如果要花時間琢磨作品集,建議可以把第一印象顧好,至少以我的經驗來說,這會是最重要的任務。

GA 的後台數據,發現其實大家其實都還是有進來看,只是大多都只是掃過而已

送出申請後

大約一月送完所有申請就剩下無盡的等待了,建議二月底開始可以到 一畝三分地GradCafeHCI 申請 Discord 群組 看看放榜的情況。我知道等待的過程一定會非常煎熬,那段期間每次信箱跳出一封信我心臟就會停個幾秒(被嚇到後來退追了一堆行銷郵件跟電子報)。我覺得能做的事情就是把生活重心從申請學校轉移到其他事情上面,例如運動、練英文、嘗試新興趣,並努力保持佛系心態,相信緣份到了學校就會錄取自己,有著健全的心態就比較不會焦慮了,祝福大家都能收到理想學校的錄取通知!

結語

不知不覺就寫到 9000 字了,感謝看到這邊的你,祝福各位都能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一步。申請學校其實就是一種緣份,只有適不適合,沒有誰好或是誰不好的問題。如果你現在還在猶豫要不要申請,或是不知道怎麼開始,我希望可以送給你們一句話:

Better to do something imperfectly than to do nothing perfectly.

踏出第一步總是最難的,但是只要開始計畫、執行,並堅持下去,可能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成果在後面等著你。連我一個 GPA 這麼低的人都申請上夢想學校了,你一定也可以。

當初送出申請後去了行天宮拜拜,跟關公說有上任何一間學校就會寫申請心得文來回饋社會,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同樣對申請美國 HCI/UX 學校有興趣的朋友。如果有任何申請上的問題,或是單純想要聊聊,都歡迎寄信到我的信箱 samho97315@gmail.com 或是在 linkedin 上聯繫我。

這段期間很感謝一路上家人、朋友還有許多素未謀面網友的支持與幫助。還有宜秀老師、Jason、Raymond 毫不猶豫就幫忙寫一堆學校的推薦信。同時也很謝謝 Lucy、Marvin、Ben、Riva 還有新雅、Joey、Claire、Maggie…等朋友與各校學長姊提供給我很多很寶貴的意見。

申請是一件漫長、痛苦,且非常耗費精力與金錢的過程,可能只有親身經歷才能知道一路走來有多不容易。申請上了學校絕對不是一個結束,相對於未來出國的挑戰,這只是剛開始的一段考驗而已。期許自己未來如果有時間與精力可以分享更多在學校的學習過程。匹茲堡,我們八月見。

--

--

Sam Ho

A senior product designer studying interaction design at CMU. I meticulously craft every detail with intention and purpose.